资源基础观的演进与理论进展
与课程内容关联性:内部环境分析中的主要理论
理论观点概述:资源基础观,也被称为资源基础理论。它认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具有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资源(包括能力)是卓越企业绩效的关键。
(相关资料图)
易误解的点:这里的资源是有形资源?无形资源?
请注意,基于资源的企业观点使用资源一词的范围比之前定义的要广泛得多。在企业基于资源的观点中,资源包括企业在制定和实施战略时可以利用的任何资产以及任何能力和能力。
理论两个前提假设:
资源异质性:处于同一行业,企业所拥有资源和能力束不同。
(Resource heterogeneity: Bundles of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differ across firms.)
资源非流动性:资源在组织间的转移与获取面临极高的壁垒
(Resource immobility: Resources tend to be “sticky” & don’t move easily.)
通俗的说,每个企业拥有的资源能力不同。你所拥有的那些好的资源能力,别人一下子也学不来,所以那些好的、对手又学不来的独特资源能力就给自己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
这一章中的关键概念——核心能力就是刻画这种独特的能力的特征。
前沿动态
针对RBV的不足,战略内生学派分别从演化、建构和行动三个视角进行拓展,并相继衍生出动态能力、创业拼凑与资源编排理论。
1.RBV侧重于静态观
动态能力理论则认为,强调组织掌握的资源和能力与环境的共演,弥补了资源基础论局限于静态的不足。
2.RBV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些创业企业缺乏资源也能成功”
创业拼凑理论认为,创业者可突破资源的固有属性,即兴整合手头上的资源凑合着使用,以追求市场中转瞬即逝的机会或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秉承从无到有的建构主义观,弥补了信奉存在主义观的资源基础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些创业企业缺乏资源也能成功”的不足。
3. RBV:拥有资源就直接带来竞争优势?
资源编排理论认为,资源只是获得卓越绩效的必要条件,对资源进行有效地管理,促使资源——能力——价值创造之间转化过程,补全资源基础论在资源转化为持续竞争优势在中间转换过程方面的缺失。
相关综述文章推荐:“资源基础理论:发展脉络、知识框架与展望”《南开管理评论》,作者:张璐,王岩,苏敬勤,长青,张强
Copyright 2015-2022 全球知识产权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9784号-11 联系邮箱:85 18 07 48 3@qq.com